拾穗雜記Things to Remember

Saturday, January 29, 2011

王文華:他們都是林覺民

【聯合報╱王文華】



建國百年的「林覺民」廣告播出,我想:該還他一個公道了。
為什麼欠林覺民公道?因為在台灣,隨政權轉移,不是把革命志士捧上神壇,就是打入冷宮。沒興趣瞭解,在符號之外,他們究竟是怎樣的「人」?甚至連《與妻訣別書》,都只變成大考時考「遍地腥羶是什麼意思」的工具。

講到林覺民,永遠是「烈士」、「拋頭顱、灑熱血」。他是不是烈士?當然!有沒有拋頭顱、灑熱血?絕對!古今中外,沒幾個人有「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的情操。
但他不只是這些!他也是個年輕人、留學生、爸爸、兒子。如果永遠只從「拋頭顱、灑熱血」的角度詮釋他,難怪現代年輕人反應冷淡。因為這已經不是「滿街狼犬」的時代,要解決這時代的問題,與其「拋頭顱」,不如學習林覺民其他的特質。
當年廿四歲的林覺民和今天廿四歲的年輕人一樣,有很多成年人看不慣、卻能創造進步的特質:

一、輕狂:林覺民十三歲時,老爸要他考科舉。他痛恨清廷,寫下「少年不望萬戶侯」七個字,交卷閃人。成年人大多奮發向上,只有年輕人才會如此年少輕狂。

二、執著:他說「天下之人,不當死而死,與不願離而離者,不可數計,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鐘情」、「率性」,多麼純粹!多麼年輕!人一旦成熟了、聰明了,就圓滑了、妥協了。這樣可以受歡迎,但不可能搞革命。

三、深情:林覺民是烈士、更是情人。他和意映「並肩攜手,何事不語?何情不訴?」他怕意映在他死後傷心,寧願意映先死,自己受苦。他無事不語,原本要告訴意映起義的計畫,但一看到她腹中之子,就說不出口。他有勇氣犧牲生命,但沒勇氣傷太太的心。

四、浪漫:林覺民給爸爸的信中寫:「兒死矣,惟累大人吃苦…然大補於全國同胞也。」他的朋友方聲洞也跟爸爸說:「事敗則中國不免於亡,四萬萬人皆死,不特兒一人;如事成則四萬萬人皆生,兒雖死亦樂也。」多麼浪漫、甚至天真的邏輯!但沒這邏輯,我們今天都不會在這裡。
五、「不聰明」:世故者看年輕人,都覺得他們「不聰明」。但世上若都是「聰明人」,沒有任何變革會發生。國父自己都說,革命初期「士大夫方醉心功名利祿,唯所稱下流社會,反有三合會之組織,寓反清復明之思想於其中。」

如果用一個字來總結這些特質,那就是「青春」。成年人總愛感歎:現在年輕人不比從前了!年輕人有沒有差的?有!哪個時代沒有?但我卻看到很多林覺民,只是在不同領域。一百年後的台灣,廿四歲的年輕人競選、創業、做麵包、做志工、設計時裝、跑馬拉松…他們也許沒有犧牲生命,卻和林覺民一樣輕狂、執著、深情、浪漫。在成為「台灣之光」之前,也被譏笑「不聰明」。但他們仍堅持夢想、不斷創新,希望有一天能重寫規則、改朝換代。

「創新」,就是這個時代的「革命」。每一個試圖創新的年輕人,都像林覺民一樣在推翻滿清。若這樣看,林覺民就不屬於某一個政黨。他屬於所有年輕人,和仍有青春精神的成年人。他屬於情人、做過取捨的人,和在保守體制下不斷創新的人。一百年過去了,紀念烈士最好的方法,也許是我們每個人,都找回自己的青春,創造屬於自己的辛亥革命。


(作者為作家)
【2011/01/26 聯合報】

王文華:他們都是林覺民

【聯合報╱王文華】


建國百年的「林覺民」廣告播出,我想:該還他一個公道了。
為什麼欠林覺民公道?因為在台灣,隨政權轉移,不是把革命志士捧上神壇,就是打入冷宮。沒興趣瞭解,在符號之外,他們究竟是怎樣的「人」?甚至連《與妻訣別書》,都只變成大考時考「遍地腥羶是什麼意思」的工具。

講到林覺民,永遠是「烈士」、「拋頭顱、灑熱血」。他是不是烈士?當然!有沒有拋頭顱、灑熱血?絕對!古今中外,沒幾個人有「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的情操。
但他不只是這些!他也是個年輕人、留學生、爸爸、兒子。如果永遠只從「拋頭顱、灑熱血」的角度詮釋他,難怪現代年輕人反應冷淡。因為這已經不是「滿街狼犬」的時代,要解決這時代的問題,與其「拋頭顱」,不如學習林覺民其他的特質。
當年廿四歲的林覺民和今天廿四歲的年輕人一樣,有很多成年人看不慣、卻能創造進步的特質:

一、輕狂:林覺民十三歲時,老爸要他考科舉。他痛恨清廷,寫下「少年不望萬戶侯」七個字,交卷閃人。成年人大多奮發向上,只有年輕人才會如此年少輕狂。

二、執著:他說「天下之人,不當死而死,與不願離而離者,不可數計,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鐘情」、「率性」,多麼純粹!多麼年輕!人一旦成熟了、聰明了,就圓滑了、妥協了。這樣可以受歡迎,但不可能搞革命。

三、深情:林覺民是烈士、更是情人。他和意映「並肩攜手,何事不語?何情不訴?」他怕意映在他死後傷心,寧願意映先死,自己受苦。他無事不語,原本要告訴意映起義的計畫,但一看到她腹中之子,就說不出口。他有勇氣犧牲生命,但沒勇氣傷太太的心。

四、浪漫:林覺民給爸爸的信中寫:「兒死矣,惟累大人吃苦…然大補於全國同胞也。」他的朋友方聲洞也跟爸爸說:「事敗則中國不免於亡,四萬萬人皆死,不特兒一人;如事成則四萬萬人皆生,兒雖死亦樂也。」多麼浪漫、甚至天真的邏輯!但沒這邏輯,我們今天都不會在這裡。
五、「不聰明」:世故者看年輕人,都覺得他們「不聰明」。但世上若都是「聰明人」,沒有任何變革會發生。國父自己都說,革命初期「士大夫方醉心功名利祿,唯所稱下流社會,反有三合會之組織,寓反清復明之思想於其中。」

如果用一個字來總結這些特質,那就是「青春」。成年人總愛感歎:現在年輕人不比從前了!年輕人有沒有差的?有!哪個時代沒有?但我卻看到很多林覺民,只是在不同領域。一百年後的台灣,廿四歲的年輕人競選、創業、做麵包、做志工、設計時裝、跑馬拉松…他們也許沒有犧牲生命,卻和林覺民一樣輕狂、執著、深情、浪漫。在成為「台灣之光」之前,也被譏笑「不聰明」。但他們仍堅持夢想、不斷創新,希望有一天能重寫規則、改朝換代。

「創新」,就是這個時代的「革命」。每一個試圖創新的年輕人,都像林覺民一樣在推翻滿清。若這樣看,林覺民就不屬於某一個政黨。他屬於所有年輕人,和仍有青春精神的成年人。他屬於情人、做過取捨的人,和在保守體制下不斷創新的人。一百年過去了,紀念烈士最好的方法,也許是我們每個人,都找回自己的青春,創造屬於自己的辛亥革命。

(作者為作家)
【2011/01/26 聯合報】

Wednesday, January 19, 2011

洪蘭:教養孩子要像放風箏

【聯合報╱洪蘭】


台灣的學生很不快樂,曾有位高中的輔導老師把塞利格曼(M.Seligman)的憂鬱量表給全校學生做,結果發現有百分之七十的學生在憂鬱症邊緣。其實憂鬱症比起其他的精神疾病算是較有希望治療的。美國心理學家/哲學家William James說:「人可以因為心態的轉變而使生命轉變,改變心態就改變了生命」。很多人因為聽了某場演講、看了某本書而豁然開朗,從此人生不一樣,就是這個意思。

心態的轉變並不難,但需要智慧、引導與啟發。英國的格林爵士說:「學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學到什麼有用的東西,而是培養人格和情操,教導正確的價值觀和讓學生交到好朋友」。現代知識的進步太快了,昨天的定理今天會被推翻,反而是基本的核心價值:忠誠、正直、公平、正義是恆久不變的做人道理。

《金銀島》的作者史蒂文遜(R. L. Stevenson)說:「朋友是你給你自己最好的禮物」,人只要有一個知心的朋友就不會去自殺。人生路很長,沒有朋友相伴,這人生是寂寞的。好朋友就像天上的星星,有時看不見,但是你知道他在那裡。很多父母反對孩子參加社團,認為浪費時間,其實社團是交到志趣相投朋友最好的地方,在校園中若有朋友相互支持,較不易被霸凌。

憂鬱症的特徵之一是沮喪,對困境無能為力時,自信心會崩潰。「有夢最美」固然很好,但是要誠實檢視自己的能力,當目標定得太高時,美夢變成噩夢,會賠上自己性命。

很多父母以「恨鐵不成鋼」來為自己打罵孩子作藉口,那是錯的。他如果是塊鐵,硬要他成鋼,不是逼死孩子嗎?我曾有同學拿他父母照片給我們看,問我們親子像不像,因為他懷疑他不是父母親生的,他說沒有人會打親生兒打得這麼凶。打罵是短期見效,長期來說是反作用,你不尊重他,他怎麼會尊重自己呢?

「我是為你好」大概是年輕人最不愛聽的話了,有時讓孩子去碰壁吃苦是必要的。瑞典的孩子在零下三十度之內都在外面玩,瑞典人說:「只有不合適的衣服,沒有不合適的天氣」。成就感不是禮物,沒有人可以給,孩子必須從克服挫折中去贏到它。

球類運動是訓練孩子忍受挫折很好的方法。打球有贏有輸,勝敗是兵家常事,孩子習慣了今天輸,明天又贏之後,他對輸贏成敗不會看得那麼重,反正永遠有明天,有明天就有希望,就有機會翻盤。小學時的體育課很重要,這種「可以失敗、不可以被打敗」的人生觀要從小要建立,因為它儲存在神經連接的突觸上,是內隱的學習,跟隨著孩子一生。

教養孩子要像放風箏,線要放得長,風來時才飛得起來,線太短,風箏只能跟在你身邊,但是手一定要捏得緊,因為一鬆手,飛去的風箏永遠找不回來。所有的成功都不是一步登天,美夢要成真,除了有能力,還要有毅力,要能挺得住挫折,百分之七十的學生不快樂是個警訊,不能再有孩子跳樓了。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2011/01/19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