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總統大選 決定台灣的未來
解析總統大選五種不同價值取向的取捨
2012-01-11 01:29 工商時報 【本報訊】
2012年的總統大選和國會改選,這個周末的投票結果將決定未來4年,台灣將由那個政黨當家執政,以及新的國會又將是何種樣態。總結台灣這一、二十年來歷次大選的經驗,儘管每次選舉期間,充斥藍綠對抗的硝煙張力,但選舉結果總能適度反應選民在不同階段對不同政黨的支持或抑制。並且難能可貴的是,即使競選期間不同政黨之間的對抗形勢劍拔弩張,令人擔心會產生分裂社會的後遺,甚至出現失控動亂,但是包括政黨、候選人與全體選民,確已展現尊重選舉結果的成熟民主風範。基於此,我們對這次的選舉結果自也可以抱持樂觀的期待,深信將有助於進一步深化台灣的民主實踐經驗,成為大家最值得珍視的公共資產。
雖然對整個的選舉過程能夠平穩進行可以保有信心,但是選舉結果不只是決定何人將在未來4年入主總統府,與進入立法院扮演為民喉舌和監督施政的功能。此次選舉,由於台灣正處於內外在環境快速變遷、挑戰情勢十分嚴峻的關鍵時刻,因此如何選擇未來4年的國家領導人,所必需考量的因素要件自然也就迥異於往昔。特別是在總統選舉部分,選舉結果對未來國家走向和全民的影響更是直接而全面。歸納起來,我們認為此次總統大選實可視為是在五種不同價值取向之間的甄別取捨,也足堪為選民行使投票權時的參考準據。
第一種價值取向是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取捨。我們注意到在競選活動期間,在野的民進黨陣營主攻感性訴求,因勢利導塑造3隻小豬意象,更堪稱是歷年來歷次大選向選民進行感性訴求的經典之作。相形之下執政的國民黨只能臚列政績數據,而被調侃為讓民眾無感。其實理性和感性之間能夠兼容並蓄自然最好,而選戰實務以感性訴求較具吸引力,但激情過後的未來4年歲月,還是得理性面對生存發展的挑戰,是則理性選擇即使短空卻才有可能長多。
第二種價值取向是務實與務虛之間的取捨,務虛的做法可以描繪願景,提出理念口號,頗具代表性的如蔡英文提出以全民共識取代九二共識,這樣的提法的確動聽,也為大家所期待。但是只有務虛的口號願景,既沒有可行的推動方案,甚至漠視外在環境條件是否成熟,最後不只口號難以落實,還會使兩岸關係停滯倒退。相形之下務實的做法也許不討好,但卻是總結過往經驗後摸索出的一條可行之路。誠然,一般而言,在野黨的政見主張通常會傾向於較為務虛的願景描繪,但是民進黨曾經執政8年,如果還一味務虛將恐難逃過檢驗。
第三種價值取向是宏觀與微觀之間的取捨。民進黨自詡為本土草根政黨,政策主張施政理念強調台灣優先。這樣的價值取向堪稱全民共識,嚴格來講並不存在黨派的歧異。但是台灣優先在民進黨曾經執政的8年期間之實踐檢驗,卻是無視外在國際情勢的變化,特別是中國政經實力快速增長的現實,盲目搞所謂烽火外交、兩岸對抗,既是對外在宏觀局勢的無知,甚至想要保有微觀內在情勢的台灣優先,也是事與願違。如何調和這兩種價值取向,將關係民進黨能否贏回多數選民的信賴重掌政權。
第四種價值取向是安定成長與公平分配之間的取捨。這一組的價值取向,準確來說兩者之間不應是零和的取捨,而是講究如何兼籌並顧的優先順位。以現實的角度來看,台灣如果沒有安定的外在環境就談不上內部的成長,但 追求成長的同時,更必需注意分配的公平正義。國民黨陣營過去比較著力於維持兩岸安定以及追求成長,但貧富、城鄉、南北落差勢必使得實現分配正義成為今後施政的主旋律,自然也是對藍綠兩陣營最大的試煉了。
第五種價值取向是合作與對抗之間的取捨。這一組的價值取向涵蓋台灣內部能否跳脫藍綠對抗、統獨紛爭,展現合作包容的新貌;以及面對大陸,台灣究竟是要採合作雙贏的策略還是繼續對抗自我鎖國。同時合作與對抗之間,也不必然是相互排斥,實務上完全可能出現既合作又對抗之局,今天的美國與中國之間基本上就是維持既合作又對抗之局面,台灣未來4年要如何安內又穩外,那個候選人比較能夠做到,視為決定投票行為的指標,這還真是神聖的一票了。
2012-01-11 01:29 工商時報 【本報訊】
2012年的總統大選和國會改選,這個周末的投票結果將決定未來4年,台灣將由那個政黨當家執政,以及新的國會又將是何種樣態。總結台灣這一、二十年來歷次大選的經驗,儘管每次選舉期間,充斥藍綠對抗的硝煙張力,但選舉結果總能適度反應選民在不同階段對不同政黨的支持或抑制。並且難能可貴的是,即使競選期間不同政黨之間的對抗形勢劍拔弩張,令人擔心會產生分裂社會的後遺,甚至出現失控動亂,但是包括政黨、候選人與全體選民,確已展現尊重選舉結果的成熟民主風範。基於此,我們對這次的選舉結果自也可以抱持樂觀的期待,深信將有助於進一步深化台灣的民主實踐經驗,成為大家最值得珍視的公共資產。
雖然對整個的選舉過程能夠平穩進行可以保有信心,但是選舉結果不只是決定何人將在未來4年入主總統府,與進入立法院扮演為民喉舌和監督施政的功能。此次選舉,由於台灣正處於內外在環境快速變遷、挑戰情勢十分嚴峻的關鍵時刻,因此如何選擇未來4年的國家領導人,所必需考量的因素要件自然也就迥異於往昔。特別是在總統選舉部分,選舉結果對未來國家走向和全民的影響更是直接而全面。歸納起來,我們認為此次總統大選實可視為是在五種不同價值取向之間的甄別取捨,也足堪為選民行使投票權時的參考準據。
第一種價值取向是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取捨。我們注意到在競選活動期間,在野的民進黨陣營主攻感性訴求,因勢利導塑造3隻小豬意象,更堪稱是歷年來歷次大選向選民進行感性訴求的經典之作。相形之下執政的國民黨只能臚列政績數據,而被調侃為讓民眾無感。其實理性和感性之間能夠兼容並蓄自然最好,而選戰實務以感性訴求較具吸引力,但激情過後的未來4年歲月,還是得理性面對生存發展的挑戰,是則理性選擇即使短空卻才有可能長多。
第二種價值取向是務實與務虛之間的取捨,務虛的做法可以描繪願景,提出理念口號,頗具代表性的如蔡英文提出以全民共識取代九二共識,這樣的提法的確動聽,也為大家所期待。但是只有務虛的口號願景,既沒有可行的推動方案,甚至漠視外在環境條件是否成熟,最後不只口號難以落實,還會使兩岸關係停滯倒退。相形之下務實的做法也許不討好,但卻是總結過往經驗後摸索出的一條可行之路。誠然,一般而言,在野黨的政見主張通常會傾向於較為務虛的願景描繪,但是民進黨曾經執政8年,如果還一味務虛將恐難逃過檢驗。
第三種價值取向是宏觀與微觀之間的取捨。民進黨自詡為本土草根政黨,政策主張施政理念強調台灣優先。這樣的價值取向堪稱全民共識,嚴格來講並不存在黨派的歧異。但是台灣優先在民進黨曾經執政的8年期間之實踐檢驗,卻是無視外在國際情勢的變化,特別是中國政經實力快速增長的現實,盲目搞所謂烽火外交、兩岸對抗,既是對外在宏觀局勢的無知,甚至想要保有微觀內在情勢的台灣優先,也是事與願違。如何調和這兩種價值取向,將關係民進黨能否贏回多數選民的信賴重掌政權。
第四種價值取向是安定成長與公平分配之間的取捨。這一組的價值取向,準確來說兩者之間不應是零和的取捨,而是講究如何兼籌並顧的優先順位。以現實的角度來看,台灣如果沒有安定的外在環境就談不上內部的成長,但 追求成長的同時,更必需注意分配的公平正義。國民黨陣營過去比較著力於維持兩岸安定以及追求成長,但貧富、城鄉、南北落差勢必使得實現分配正義成為今後施政的主旋律,自然也是對藍綠兩陣營最大的試煉了。
第五種價值取向是合作與對抗之間的取捨。這一組的價值取向涵蓋台灣內部能否跳脫藍綠對抗、統獨紛爭,展現合作包容的新貌;以及面對大陸,台灣究竟是要採合作雙贏的策略還是繼續對抗自我鎖國。同時合作與對抗之間,也不必然是相互排斥,實務上完全可能出現既合作又對抗之局,今天的美國與中國之間基本上就是維持既合作又對抗之局面,台灣未來4年要如何安內又穩外,那個候選人比較能夠做到,視為決定投票行為的指標,這還真是神聖的一票了。
Labels: 民主政治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