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雜記Things to Remember

Monday, December 27, 2010

《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

《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是願景但非謀略:

中外前所未有之獨特論證

作者:許詩玉企管博士


《孫子兵法》兩千五百多年來,曆久彌堅!世界上很多的大學、企業組織、以及軍事機構等等,都把《孫子兵法》作為培訓領導與管理人才的教材,以使個人或組織做好全球化商場、職場、或其他場域中激烈競爭成功的準備。

然而,兩千五百多年來,有很多人曲解兵聖孫子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高的謀略;也有很多人至今仍搞不清楚或說不明白這「不戰而屈人之兵」究竟是戰術、戰略、目標、或願景。

《孫子兵法》中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究竟是謀略、目標、或願景?若有老外問老中這個問題,那該如何給予妥當的回答?願景、目標、與策略等皆是迥然不同的概念,故吾人不可被人蠱惑或誤導大眾。願景、目標、與策略有其各自的意義、價值、與貢獻,所以作者將其在此予以簡單論證,以作為主題「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討論基礎。一旦本文思想的基礎被穩當奠定之後,後續的言論主體可無羞無赧地矗立於天、地、與人之間,既能享受清風明月與鳥語花香,又可無懼於狂風暴雨與冰雪嚴霜;如此這般,其豈不更越己尤悅人?


一、 願景(vision)、目標(objective)、與策略(strategy)有何差異?

「願景」就是個人為自己或組織成員繪製一個極為絢麗、遠大、與宏觀的圖像(great picture),以表彰其對將來的美麗、和平、繁榮、富庶、名譽、成功、或勝利的期望;願景也是眺望遠方的希望之窗;願景更是一個美好的快樂天堂。
例一、《禮記.禮運》記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天下為公就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所熱衷揭櫫的美好願景。
例二、《孫子兵法》記載:「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天下為和」的願景也是舉世同欽。

願景必須先對個人或組織產生「有意義、富價值、以及/或者夠貢獻」的作用才行。古今中外,很多人沒有達成其一生志願,而很多的組織也沒有實現其志業的願景;這說明願景有時不是萬靈丹的妙藥,有時也無法承受如此重大的付託,但願景向來能夠在個人意志中或組織信念中協助個人或組織在激戰的「競爭之海」先馳得點地找到自己的定位,而且能夠循序漸進地競爭、生存、發展、與成功。因此,願景至為重要且不可或缺。例如不戰而屈人之兵。

「目標」就是宇宙萬物所自行設定、追求、與欲獲得的標的物。更莊嚴、更神聖、或更偉大一點的目標就是「使命(mission)」。「目標或使命」必須是可以達成的(attainable);凡是不可以達成的標的物,皆不可以作為目標或使命。例如戰而屈人之兵。

達成預定目標或使命就是成功,也就是勝利!所有的美麗的鮮花都獻給榮耀的勝利者。個人或組織的歷史將永遠記住成功的這一天。一個勝利者永遠要從容和安詳,一如羅馬人所說:「留下美好的回憶,繼續你的人生。」繼續你的人生就是繼續實現你那充滿美麗願景的人生。

願景是個永恆的美景或偉大的願望,而目標是務必於短期、中期、或長期達成的標的(target);通常個人或組織的目標達成了,但其願景仍須繼續努力以求實現;個人或組織的願景實現了,而其目標大底也達成了。

個人或組織通常在達成目標之後會重塑願景。重塑願景就是一再精進地刷新美麗的圖像或宏偉的期望。願景一再重塑變大的效應是個人事業的版圖、國家地理疆域的版圖、或者國家經濟疆域的版圖日益擴大。個人的哀莫大於心死,而組織的悲莫大於願滅。

「謀略」就是陰謀、詭計、原則、政策、或策略;「謀略」在軍事上被稱為「戰略」,而在商業上被稱為「策略」。策略的意義與本質,確實被許多人所誤解。葛讓諦(Tony Grundy)博士在2003年著有《大師解讀策略(Gurus on Business Strategy)》一書;他在書內引言的頭句話便說(注1:傅悅齊譯2004:20):「策略,是在管理中常被運用、也常被誤解的觀念。」

在管理哲學的約束下,個人或組織往往會參酌內部資源與外部環境因素,制定戰略(例如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以及其他戰略等等),匯整綜合計畫,執行計畫活動,創造競爭優勢,最後獲得實際績效。

策略並非是個個神通廣大的錦囊妙計,也有像似窩囊無比的草包;策略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受個人或組織管理哲學的約束;未執行的策略將不具有任何的意義或價值;重大錯誤的策略被執行後可能會使個人或組織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般的萬劫不復。重要正確的策略被執行後可能會使個人或組織受益匪淺。

吾人皆知:個人身心靈的健康運作與精氣神的正常表現同等重要。當魂魄離開身體的系統機制時,其精氣神的「勢」便從此霎時消失;該遺體已不能再思慮雲為諸如新策略、新目標、與新願景等事了。

在任何地點與時點,個人或組織務必至少講求「有體」、「有用」、與「有勢」等三者;此三者皆不可被偏廢,也皆不可被扭曲。唯有如上述般地為之,兵聖孫子所謂的「道」、「天」、「地」、「將」、與「法」等等才能在今日世界有更佳的認知與應用。


二、 不戰而屈人之兵和戰而屈人之兵有何不同?

大體言之,不戰而屈人之兵是願景的實現;戰而屈人之兵是目標的達成。不戰而屈人之兵遠優於百戰百勝的屈人之兵。儘管如此,兩者都需要培育管理哲學,利用內部資源,適應外部環境,制定正確戰略,匯整綜合計畫,執行計畫活動,創造競爭優勢,以及獲得實際績效。(這些都是許詩玉博士之競爭優勢管理模型之十三個著名模組的其中構成部分。)

由上段觀之,願景或目標非僅僅與戰略有關而已;其亦攸關於其他項目。事實上,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與戰術,亦有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與戰術;因此,不戰而屈人之兵或戰而屈人之兵本身皆不可被稱為戰略,亦不可被稱為戰術。

不戰可全,但戰則破。至於全與破,孫子在謀攻篇就開宗明義地說:「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上句意指軍事指揮將領用兵的規律或法則(即兵法)有優劣等之分。若我方軍隊以競爭優勢得勝而能完全不破壞敵國,那麼這就是上等的兵法;若我方軍隊須破壞敵國才能得勝,那麼這就是次等的兵法。若我方軍隊以競爭優勢得勝而能完全不傷及敵軍,那麼這就是上等的兵法;若我方軍隊須擊破敵軍才能得勝,那麼這就是次等的兵法。若我方軍隊以競爭優勢得勝而能完全不傷及敵旅,那麼這就是上等的兵法;若我方軍隊須擊破敵旅才能得勝,那麼這就是次等的兵法。若我方軍隊以競爭優勢得勝而能完全不傷及敵卒,那麼這就是上等的兵法;若我方軍隊須擊破敵卒,那麼這就是次等的兵法。若我方軍隊以競爭優勢得勝而能完全不傷及敵伍,那麼這就是上等的兵法;若我方軍隊須擊破敵伍才能得勝,那麼這就是次等的兵法。

以上孫子所謂的全國、全軍、全旅、全卒、以及全伍的概念,就是合乎全而不傷不毀的「完滿原則」。「完滿原則」就是「完滿策略」。凡是合乎完滿策略者皆是上等或優等的兵法;否則,其為次等或劣等的兵法。

戰則破。破就是不全,而流血毀物就是不全;不全即不符合「完滿原則」或「完滿策略」;破就是不好。因此,一戰就破,而破就是不好;當然,百戰就是更不好。屈人之兵是勝;一勝或百勝當然是好。戰而屈人之兵就是戰勝;戰勝是不好中之好,因為戰是不好,但勝是好。戰敗是不好中之不好;當然,戰敗不是目標。戰勝才是目標,而百戰百勝更是最理想又最嚴苛的目標。儘管如此,百戰百勝而屈人之兵仍是「不好」中之「好」。

不戰可全。全就符合「完滿原則」或「完滿策略」。全就是好;不戰是全,於是不戰是好。屈人之兵是勝,而勝也是好。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是全與勝的結合,而全勝就是「好」中之「好」。和平且不流血毀物之全勝實屬難能可貴,且不易求得,但心嚮往之,故其可為軍隊日日夜夜以求的願景。

孫子在謀攻篇說:「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句意指百戰百勝是「目標」;流血毀物的達績奪標不是好中之好。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和平且不流血毀物之「最大願望的實現」;和平且不流血毀物之最大願望或願景的實現才是好中之好。因此,最上等的戰爭是破除敵方的謀略,等而次之的戰爭是破壞敵方的外交佈局,再次等的戰爭是攻打敵方的軍隊,而其最下等的戰爭是攻打敵方的都城而傷及百姓。

「上兵伐謀」就是在敵方起心動念圖謀不軌,但未採取單方軍事攻擊行動之前,我方即利用我方的SAFOCA破除敵方的軍事謀略並消弭其謀略背後備妥的武力戰爭,而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願望。

「次兵伐交」就是在敵方起心動念圖謀不軌,但在其諸邦交國未對我方採取縱橫的外交封鎖行動之前,我方即利用我方的SAFOCA破除其多方外交連結封鎖的外交戰爭,而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願望。

「上兵伐謀與次兵伐交」皆是要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願望。「謀攻」系指對此兩種「上兵伐謀與次兵伐交」擬不戰而欲瓦解敵方陰謀的綜合計畫予以分別制定並執行,以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願望。

我方軍隊組織于參酌內部資源與外部環境因素並制定正確的「伐謀或伐交」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後,必須匯整「瓦解敵方陰謀的綜合計畫」,執行計畫活動(包括戰略與戰術),創造競爭優勢,獲得實際績效,以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願望。因此,「謀攻」敵方陰謀不是單純以我方的謀略攻破敵方的陰謀而已,只是「伐謀或伐交」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的比重加大;不戰而屈人之兵不等同謀略、戰略、或策略。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願望的實現最符合「軍事原則」;不必打戰就能不勞而獲地獲得各種有形與無形的戰利品最能解釋軍事原則。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願望的實現也最符合「經濟原則」;所謂「經濟原則」就是以最小的犧牲、代價、或成本,獲取最大的能率(即效果與效率)、報酬、或利潤,而無浪費或不法之情事。總而言之,凡是合乎「軍事原則」與「經濟原則」者皆是上等的兵法;否則,其為次等的兵法。

「再次兵伐兵,而下兵攻城。」伐兵與攻城就是要達成戰而屈人之兵的目標。對此兩種「伐兵與攻城」擬戰而屈人之兵的綜合計畫予以分別制定並執行,以達成戰而屈人之兵的目標。

我方軍隊組織于參酌內部資源與外部環境因素並制定正確的「伐兵或攻城城」的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後,必須匯整「伐兵或攻城的綜合計畫」,執行計畫活動(包括戰略與戰術),創造競爭優勢,獲得實際績效,以達成戰而屈人之兵的目標。因此,「伐兵或攻城」不是單純以我方的戰術伐兵或攻城而已,然而「伐兵或攻城」的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與戰術應視戰爭情況予以靈活運用;戰而屈人之兵不等同戰術。

戰而屈人之兵的流血毀物的達績奪標不是好中之好,但是和平且不流血毀物之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大願望已無法在此次戰爭中實現;伐兵與攻城就不合乎上述的「完滿原則」、「軍事原則」、與「經濟原則」。

百戰百勝雖非好中之好,但仍須被列為是「目標」;如此為之,達績奪標的實現才有極大的可能性;否則,軍隊組織與其成員漫無目標或漫不經心的後果將是:國家社稷之安全足堪憂慮,重則或有亡國滅族之虞。

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好中之好」,比「非好中之好」的百戰百勝更佳;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不常見的,也是難能可貴的。因此,不戰而屈人之兵必須被列為「願景」。如此為之,最為公允適當,以使大家矢志追求美好的願望而永遠不漂移。

兵聖孫子于說罷「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之後,立即提出「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而此語意可以充分擴張、連結、並合理合情地解釋為:「百戰百勝雖非好中之好,但仍是目標;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好中之好,因其比百戰百勝的這個目標更為崇高、遠大、美善、與神聖,故應予作為願景。」這就是作者最懂兵聖孫子幽微心思與清澈理則的地方。

若一軍隊能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競爭優勢(包含謀略及其它資源透過組織體運作機制所生之優勢)得勝,而且能完全不破壞與傷害敵國之人、事、地、與物等等時,則其為該軍隊願景之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願景之實現大大優於燒殺擄獵目標之達成。

若戰而屈人之兵時,則其可謂目標被達成,但其不可謂願景被實現;此系因戰而屈人之兵是可達成的目標,但非願景。若不戰而屈人之兵時,則其既可謂目標被達成,也可謂願景被實現;此系因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不易達成的目標,故列為願景。當較難能可貴的願景實現了,這就說明同一目標(屈人之兵)也同時實現了。

當「不戰而屈人之兵」實現時,通常吾人稱之為「願景」之實現。孫子所提出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是「天下為和」的軍隊願景。「天下為和」與「天下為公」都是永恆的美景或殷切的渴望;事實上,此二者的任何一個都難能達成,但仍然異常美麗、動人、與可貴得足以永恆地作為願景。

如果戰而屈人之兵的百戰百勝不被列為「目標」,那麼各國軍隊以及官兵拿甚麼來作其目標較好?難道個個官兵希望這個目標:日日加菜、夜夜睡足、月月加薪、以及/或者年年升官封侯?

如果不戰而屈人之兵不被列為是「願景」,那麼各國軍隊以及官兵拿甚麼來作其願景較好?難道個個官兵希望這個願景:同袍戰士莫不紛紛奮戰成為烈士而自己始終能貪生地怯戰、能幸運地死裏逃生、更能堂而皇之地回來接受英雄勳章與表揚?


三、有勢者與無勢者對「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想法或做法

任何軍隊破除敵方陰謀的任何謀略或戰術皆不能脫離其制度機制而單獨產生「勢之能率(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其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綜合計畫(包括戰略與戰術)必須經由其組織體運作機制才能產生SAFOCA。

策略或戰術須靠所依靠的系統機制的運作才能發揮其功效;任何體系中的任何單元不要邀功;換言之,就是每位成員不要像每一隻公雞一樣自以為太陽先生都是它每晨天未亮之前聲嘶力竭地叫醒他起床的。即使太陽先生不想按時升起或落下,大自然體系所創造的沛然莫之能禦的勢也會勉勵、督促、或逼迫他自強不息。

在古今中外的兵法之中,不戰而屈人之兵、百戰百勝、伐謀、伐交、伐兵、或攻城都得靠全員與全方位業經整合的「SAFOCA」,但非僅靠單一的謀略或個別戰術作為「對策(因應的策略或原則)」或「巧術(巧妙的方法)」就可以輕易克敵制勝。

縱然有「有計無勢的謀」或「有勇無謀的術」,但是每事無勢必然不成。無勢,伐謀不成;無勢,伐交不成;無勢,伐兵不成;無勢,攻城不成;無勢不能百戰百勝,無勢更無法不戰而屈人之兵。換言之,個人或組織在任何其所處的場域時,若無「勢」之振奮出現,就無法達績奪標與重塑願景。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當「有勢者」自信能淩駕他人時,則其莫不進一步希望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當「無勢者」無望擊敗敵人時,則其非但不敢妄想要不戰而屈人之兵,反而無不想要立刻拔腿飛奔以資落荒而逃來保住小命!

當「無勢無望」時,則走為上策,快逃是方法,而保命是願望。當「有勢有望」時,則勝券在握;通常「有勢者」首先不想再續費人力、物力、與財力的「謀攻」是最佳策略或最高指導原則,其次「展現雄勢、強勢談判、或放出狠話頓使對方知難而退」是施展戰術的例子,而「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最終願望的實現。

無勢者通常不敢做「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美夢,但有勢者往往敢奢望「不戰而屈人之兵」此一願景的早日實現。無勢者通常不敢做「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策略與戰術的綜合計畫,但有勢者往往敢做「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策略與戰術的綜合計畫。有勢者的目標最為宏偉,而其願景總相隨。


四、「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本質永遠是願景但非謀略

基於知識、經驗、與判斷,作者敢為天下先而解釋兵聖孫子所言「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指其作為願景的本質而言。其本質已被賦予作為願景的意義、價值、與貢獻。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本質永遠是願景但非謀略或對策。「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永遠是戰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術永遠是戰術。此種戰略與戰術雖然有助於「不戰而屈人之兵」願景的實現,但是其二者或二者之一不該邀居全功。「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願景本質」與「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與戰術」各具其義,故其等必須涇渭分流或壁壘分明,而不能濃血混同。

固然,組織既可以以「不戰而屈人之兵」作為其偉大又崇高的願景,又可以另外制定一套「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與戰術,以「勢」制敵;但是,其千萬不可以以「不戰而屈人之兵」作為其最高戰略或戰術,反而漠視「不戰而屈人之兵」作為願景的崇高性、遠大性、美善性、與神聖性。否則,軍隊無「勢」而憑空要「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想法(戰略)或做法(戰術)終究會淪落到身敗名裂或萬劫不復的境地;例如放羊孩子重施「狼來了的故計」而終於自毀。

「謀略」有時是正確的,但有時是錯誤的;正誤不確定的「謀略」豈可以比「目標」更為崇高、遠大、美善、與神聖?即是一個正確的謀略也不會是兵聖孫子所說的「善之善者」啊,何況是一個錯誤的謀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本質永遠是願景但非謀略或對策。

古今中外諸多人士把「道」、「天」、「地」、「將」、「法」、「謀略」、「計畫」、「戰術」、「目標」、以及「願景」等等全部混雜一起而胡言亂語;其混淆不清的結果不只誤己,且惑人尤大。例如很多人說:「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高的境界、最高的原則、最高的謀略……。」

組織體中各個單元的最高的境界的總集成就是組織的願景;例如兵聖孫子所所提出的願景:「不戰而屈人之兵」。組織體中各個單元的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首要策略(謀略或戰略);例如國土安全策略。

畢竟孫子在謀攻篇說完「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之後,也說「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上兵伐謀與次兵伐交」皆是要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願望,而伐兵與攻城就是要達成戰而屈人之兵的目標。如上解析,我方於「伐謀或伐交」時不是單純以我方的「謀略」攻破敵方的陰謀而已;我方於「伐兵或攻城」不是單純以我方的「戰術」伐兵或攻城而已。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高戰略與最高戰術皆曾在歷史上的同一戰爭中共同或分別出現過,而那「不戰而屈人之兵」只是作為形容詞來形容戰略與戰術;當「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名詞詞條在《孫子兵法》中適當處出現時,它本身宜被解釋為「願景」,而不宜被解釋為戰略。若「不戰而屈人之兵」本身可被若干不明究裏的人士解釋為戰略,那麼那些人士何不亦可將其解釋為戰術?

作者對於很多人曲解兵聖孫子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高的謀略,殊感遺憾與扼腕歎息!若把此句「百戰百勝是目標,而不戰而屈人之兵是謀略」當真,則既失去上述理則的秩序,又攪亂制度機制的管控,而使得一切顯得怪裏怪氣的與亂七八糟的。換言之,從此天下大亂!

曲解兵聖孫子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高的謀略的這種錯誤不僅會使自己一直限於苦惱思路的迷宮之中,而且會令兵聖孫子繼續在天之靈「不知如何是好來導正迷途羊」。

作者在此籲請很多人不要再繼續執迷不悟而苦苦曲解兵聖孫子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高的謀略或對策了;否則,請提出可以讓人信服的論證。從今以後,請務必不要聽人說:「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高的境界、最高的原則、或最高的謀略」類似這些話之後,就像鸚鵡一樣跟著他說同樣的話。事實上,「道」、「天」、「地」、「將」、「法」、「謀略」、「計畫」、以及「戰術」等等的每一個單元都有可能在其中出現最高的境界或最高的原則。

再次厘正:「不戰而屈人之兵」是願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是戰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術是戰術;因此,「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是戰略,也不是戰術。同理可證:「戰而屈人之兵」是目標,「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是戰略,「戰而屈人之兵」的戰術是戰術;因此,「戰而屈人之兵」不是戰略,也不是戰術。


五、唯有「競爭優勢學」能夠把個人或組織高舉

「競爭優勢的實質與形式(SAFOCA)」絕對不是天上突然掉下來的禮物,而是來自個人或組織長期精雕細琢或苦心孤詣所造成的各種領導統禦藝術與經營管理科學的最終結果。換言之,SAFOCA最終的結果就是「競爭優勢管理」的最終結果。舉世唯佳的「競爭優勢管理」的定義與模型等等將於下文系列地予以闡釋。

在此順便請問:您的SAFOCA呢?您子女的SAFOCA呢?您組織的SAFOCA呢?若仍瞠目結舌而無法有組織地與有系統地回答,那麼作者所率先宣導之「競爭優勢管理(Competitive Advantage Management; CAM)」與「競爭優勢管理模型(CAM model)」可以裨益於個人或組織SAFOCA的增強與監督,以資再創「立德、立功、以及/或者立言」的經典,但請務必多精讀並多思考作者一系列前後連貫的文章,以求融會貫通並再創新意。

當一知半解競爭優勢的定義、來源、種類、競爭優勢的實質與形式、模型、與十三個管理模組等等時,任何人總易做錯事或上岐路;作者誠願以「競爭優勢學」與諸君共同勉勵與奮進。

(以上多摘錄自許詩玉博士《孫子兵法入主十三名模》與《功成名就利厚優勢學》)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